-
导读:我国化纤行业科技发展水平如何?哪些化纤技术当前应用比较多?哪些化纤科技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如何找到一条属于化纤行业的新
-
导读:我国化纤行业科技发展水平如何?哪些化纤技术当前应用比较多?哪些化纤科技是未来发展
-
导读:中国纤维流行趋势一直致力于挖掘国内高技术纤维产品,通过原料端的趋势分析与解读,将
可持续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亚洲化纤业最高级别会议这样说
近日,两年一届的亚洲化纤业界最高级别的专业会议——第12届亚洲化纤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化纤的可持续发展”,来自中国大陆、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巴基斯坦、中国台湾和泰国共9个国家和地区的化纤协会的代表参加会议。
挑战和机遇并存
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多重因素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全球化纤产业格局正处于变化调整期,亚洲各个化纤主要生产国家和地区均面临着进一步转型与升级的挑战。大会第一天,印尼、中国大陆、印度、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巴基斯坦、中国台湾、泰国的化纤行业代表就各自的纺织及化纤产业的发展现状、结构调整及面临的挑战等作了重点介绍,并就各自产业未来发展等进行预测和探讨。
中国 作为全球最大的化纤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化纤行业在2018年整体运行质量良好,生产保持较好增长,效益增速稳定在较高区间,但各子行业运行有所分化,涤纶和锦纶行业总体表现良好,粘胶纤维、腈纶和氨纶行业运行较为困难;企业间也出现分化,资源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
广东新会美达锦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卓胜代表中国化纤行业介绍了行业发展现状,并对行业运行情况和发展趋势进行预判。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2018年中国化纤产量达5011万吨,同比增长7.68%。其中涤纶占80.1%。中国化纤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较上年加快1.8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989.58亿元,同比增长12.42%;实现利润总额393.89亿元,同比增长10.31%。化纤行业成为纺织行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而在多数子行业的利润率比2017年有所下降的情况下,涤纶行业表现亮眼,利润率达5.12%,同比提高0.27个百分点,又成为化纤行业利润增长的重要支撑。
从市场层面来说,行业利润的增加主要归功于产品价格的上涨和下游需求的跟进,但其本质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供求关系得到改善。另外随着“三品战略”的推进,中国化纤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有所提升。
随着全球经济继续保持扩张但增长势头减弱,对于行业的发展趋势,何卓胜谈到, 2019年中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在此背景下,纺织行业主要运行指标增速将较2018年有所回落,出口增长压力尤为突出。中美贸易摩擦进展仍然曲折,各种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将对市场预期及企业生产经营造成冲击。但纺织化纤行业面临的国内市场环境仍然稳定,挖掘内需潜力的机遇也仍然存在。行业企业应着力提高生产效率和抗风险能力,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印度 2017~2018年间,印度GDP成长率为7.2%,是南亚地区持续成长最快的经济体,未来一段时间内,印度经济成长预计将更稳固并持续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印度人口的平均年龄相对年轻,并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享有人口优势的独特地位,这是推动投资和消费的强有力的因素,这使印度市场极具潜力。
2018年,印度化纤原料产能分别为:PX 585.5万吨、PTA 643万吨、MEG 234.9万吨、己内酰胺7.5万吨,可见印度有充足的原材料供给可确保化纤更稳定的生产;化纤产量分别为:聚酯长丝347.7万吨、聚酯短纤157万吨、纤维素纤维54.6万吨、腈纶9.3万吨、锦纶10.5万吨,能够实现可持续供应。
印度合成纤维协会秘书长S C Kapur表示,印度跨足原料、纱线、面料、服装服饰等纺织品制造和营销的所有环节,有助其成为可靠的采购中心;不断提升的创新能力、智能制造的实施、更好技术的应用等,有助于纺织产业的稳健发展;而政府持续的政策支持和利于经商的友善投资环境使印度成为外商投资的优选地之一。
日本 20世纪50年代开始生产化纤制品,自此之后也经历了从追求量的扩充到追求质量的增长的过程,在2008全球经济危机之后,化纤生产规模有所下降,在这段时间进行了结构性改革,每个企业都选择了自己优势的领域,并把重点集中到了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上。2015年开始,行业再度预警,2017年会计年度(从4月至3月)化纤消费量为94.9万吨,应用于非服饰所占的比重,增加至82%, 显示出行业从低谷走出的迹象。
2018年,日本化纤产量为88万吨,较前一年度减少3%,车用及非织造布的产量仍维持稳定,预计这种趋势将随着日本产业用和家饰用的需求而持续;纺织出口值为82亿美元,较前一年度增加3.3%,进口值为 394亿美元,较前一年度增加7.5% ,贸易逆差达 312亿美元。 纺织品(包括非织造布、车用纺织品、涂层布料及诸如绳、网、帐篷等工业用纺织品)主要出口项目中,化纤面料持续减少,非服饰用纺织品增加。
虽然中国是日本最大进口国及出口国,但其所占比重已逐年减少。从2007年到2018年,出口比重从39%下降到30%,进口从75%下降到57%。东盟各国占日本纺织品比重已持续增加。
对于行业未来发展,日本化纤协会副会长、UNITIKA公司社长&CEO Hiroyuki SHIME表示,要强化高性能及高功能性纤维等技术开发,开发新的市场;进一步促进标准化 (JIS/ISO) ;研发终端客户应用领域的多样性;强化与潜在的应用产业之跨业合作等。
韩国 2018年化学纤维产量为136.3万吨,年成长率减少1% ,与前一年度相比,聚酯短纤增加1 %, 但聚酯长丝、锦纶、聚丙烯腈分别减少 1.5% 、 5.6% 、 10.8% ;销售量为134.4万吨,年成长率减少3.1%,聚酯长丝、聚酯短纤、锦纶、聚丙烯腈棉分别减少 3.6% 、 1.5% 、5.3% 及 9.9% ;内销占47.6% ,而外销占52.3%,聚酯长丝/锦纶以内销为主,聚酯短纤/聚丙烯腈以外销为主。
2018年,由于市场占比减少、价格竞争过度、各种环境法规的加强以及全球和国内供过于求,导致获利能力下降,韩国化纤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艰难时期。对于如何应对这样的困境,韩国化纤协会Kim Jingyu表示,亚洲化纤行业要与全球业界进行合作;韩国化纤行业重新整合应考虑缩减供过于求差距和提高生产力;化纤公司要将现有的业务范围转移到高性能、高功能等高附加值的材料和产品,特别是与终端用户合作找到行业的消费趋势,一流的企业的核心战略是开发新材料,为未来产业发展做好准备,最终实现行业的健康发展。
马来西亚 2018年,纺织及成衣业出口为29.21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86%,美国是其产品的最大出口市场,每年占纺织品和服饰出口总量超过18%;进口为33.27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35%。2018年,化纤产量分别为:聚酯长丝25万吨、聚酯短纤11.6万吨,开工率为94%,其中聚酯长丝出口13.3万吨,聚酯短纤出口10.3万吨。
马来西亚的两位演讲者Regina Leong、Calvin Ng表示,马来西亚纺织及成衣产业面临着诸多挑战:约40%劳动力为外籍劳工,而化纤及纺织品行业的工资和其他行业相比相对较低,因此工人短缺成为阻碍纺织及成衣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并持续增加、自由贸易协定中的反向关税、难以获得支持和经济援助等都对产业发展不利。为了推动纺织及成衣产业的发展,马来西亚将其列入工业总体规划3(MP3)中的重点产业,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推动工业4.0的发展,同时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是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如工业和家用纺织品、功能性面料、高科技纺织品和智能服饰等,从而提升产业链价值。
巴基斯坦 纺织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5%,是世界第四大棉花生产国,拥有亚洲第三大纺纱产能;是全球第四大聚酯短纤消费国,仅次于中国、印度及美国。过去6年,巴基斯坦聚酯短纤生产厂商已缩减为现在的三家,这得益于他们业务的多样化。2018年这三家生产商合计总产能约53.7万吨。巴基斯坦是亚洲第八大纺织品出口国,纺织产品占全国出口的58%,家用纺织品、棉织物、针织服装和机织服装是其四大出口产品,2018年巴基斯坦纺织品出口值135.5亿美元,同比增长10.43%,未来5年内整个纺织产业链预计投资70亿美元,出口将以倍数成长。
ICI 巴基斯坦公司聚酯纤维事业部经理Rizwan Afzal Chaudhary表示,巴基斯坦纺织企业面临能源成本、能源供应、基础设施不够发达、劳动力不够熟练等问题,以及聚酯短纤产业原料的关税保护导致生产成本增加、行业不公平竞争等挑战。对此,他提出,未来巴基斯坦应致力于生产高附加价值产品,并向以出口为导向转变;新增高度自动化的工厂和机器的投资,投资下游非织造布以提升国内聚酯纤维的用量,投资上游以提高原料的供应;通过与其他国家如中国公司的技术合作,充分利用CPEC等。
中国台湾 2005~2018年台湾地区纺织业产值为新台币 3721亿 ~ 5012亿元之间。2018年人造纤维生产量239万吨,人造纤维制造业产值达新台币 958 亿元,占整体纺织产业新台币 3894 亿元的 25%。 台湾地区纤维纺织产业一直以差异化发展为战略思维,以差异化的思维、策略、产品、市场为成长动能。如在差异化产品方面,以高科技、多机能为创新素材,通过凉感衣、发热衣进行温度管理,通过智慧衣、保健纱进行智慧管理 ,着重于扩展研发产业用、家饰用产品,通过短纤维、非织造布实现医疗保健,其产品研发生产等以减碳排、节能源、永续环保为出发点。
台湾区人造纤维制造工业同业公会副秘书长俞玲华表示,台湾人造纤维产业发展聚焦于特殊应用领域、特定客户市场,如德国、美国户外运动用品展,德国国际产业用纺织品展、家用纺织展等;关注开发专业纺织展、 开发高潜力市场,如日本东京纺织展(家饰用纺品市场)、韩国首尔纺织展 (潜力市场) 、 非织造布展 (短纤市场);善用群聚效应,开辟纱线专区,如四年一次的 ITMA 国际纺织成衣机械展首辟纱线展区,推广台湾地区优质纤维纺织产品;专注于纤维材料之创新研发,如纤维之材料改进、跨界发展以及 异业结合、创新研发等;通过和终端品牌合作洞悉市场需求,从而为企业带来长期、稳定的高获利。
泰国 具有从纤维制造到成衣生产的完整产业链。1985年以来,泰国一直是世界最大的纺织服装出口国之一,美国是其最大买家,占据泰国全部纺织品出口的1/3,其次是欧盟、东南亚、东亚、和中东地区。
2018年泰国人造纤维出口额为9.9亿美元,年成长率为8.4%;新增了再生聚酯纤维产能,出口相应增加,但由于泰国政府严格控制来自其他国家进口薄片和PET瓶用粒,2019年所有业者都会对回收产品调整其因应策略;同时扩展更多高性能及功能性纤维以运用于卫材和工业方面。泰国化纤协会会长Somkid Rattanaprapaporn特别提到2019年芳纶开始进入市场,尤其是用于安全防护性产品,可见科技和功能性纺织品对于支持政府政策变得更为重要。
印尼 经济状况比较健康,政府在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物流发展,下一步将关注人力资源发展,提高劳动者的技能,以跟上工业发展的需求。
印尼纤维及长丝织造协会秘书长Redma Gita Wirawasta谈到,印尼纺织品出口是制造业出口总量的10.5%,是出口推动因素,但仍然在贸易差额方面面临挑战,需改进国内消费,增加出口,具体可鼓励上下游纺织企业增加投资,实现一些短期的目标;鼓励国外企业等投资印尼的纺织行业,从而降低贸易逆差。
目前,印尼已经形成了化纤、纺纱、织布、染整、成衣制造等比较齐全的产业结构。2018年,印尼总的人造纤维产能为250万吨,产量为109万吨,其中聚酯长丝的产量增长为18.6%,可在国内市场上获得进一步的发展,2025年之前,希望聚酯长丝、短纤能有更多的投资,可更好地满足国内的需求,实现自给;同时可增加国内外投资推动纺织品特别是非织造布的快速发展。
探寻可持续发展路径
会议第二天,中国大陆、日本、印度、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化纤行业代表分别作主题报告,聚焦供需平衡、可持续性、未来路径等话题,就全球及亚洲化纤工业中长期供给/需求预测及结构变化、化纤原料供需情况分析及市场展望、化纤工业发展新路径探寻、工业4.0给纺织工业带来的变化及应对措施、智能材料在化纤中的应用、化学纤维/微塑料的回收等可持续发展挑战等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中国化纤工业发展新路径
会上,端小平作“中国化纤工业发展新路径”报告,提出了中国化纤工业发展的四大新路径:炼化一体、新产品开发、绿色制造、机器换人。他特别提到,恒力、盛虹、恒逸、荣盛、桐昆等5家化纤企业进入炼化领域,到2020年可形成炼油能力合计1亿吨,他们全部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倒逼效率低、能耗高的落后产能退出市场,事实上推动了行业绿色发展;将大数据引入产品开发,可实现产品开发的可逆和可塑,缩短产品开发周期,为客户提供大规模定制服务;已连续发布8届的中国纤维流行趋势每年向市场推出近百个差异化、功能性产品,引导企业注重新产品开发,帮助企业向下游客户推广新产品且效果明显,新产品市场规模平均扩大20%,部分产品销售收入翻番;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2016年提出的“绿色纤维”的概念,通过第三方认证与管理的形式对市场进行规范,有效提升了化纤行业的绿色发展水平;再生纤维素纤维行业绿色发展联盟将用三年时间使行业的环保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智能制造、机器换人是一种大趋势,我们无法阻挡,只有适应历史的潮流才能生存,才能发展。
全球化学纤维中期供需预测与挑战
日本化纤协会会长Masayuki WAGA表示,截至2022年,预计纤维需求将达到1.097亿吨;化学纤维消费量将达到7590万吨,年增长4.%,产能预计将达到9920万吨,年增长2.6% ;产能与消费之间的缺口预计将达到2330万吨。2022年的产能过剩率将从2017年的28.5%缩小至23.4%。
Masayuki WAGA预测,2050年全球人口预计将增至98亿,2030年全球汽车销售量预计将增长至1.2亿辆,今后全球纤维需求将稳步增长。由于亚洲在全球化纤产量中占了几乎90%的份额,因此亚洲肩负着重大责任,同时面临着行业稳定供求平衡、标准化、微型塑料颗粒、可持续性、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等多种挑战。对此,亚洲化纤联盟应建立互谅和互信;准确把握中长期供求预测,如通过大规模定制和人工智能需求预测的发展,实现完全合理和高效的生产,当然我们需要根据需求和需求扩张措施进行供货;通过市场培育扩大实际需求;基于各自服装文化的技术发展考虑在更多的领域进行合作,比如标准化方面的合作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等。
合成纤维原料的需求及供应前景
印度化纤协会会长R D Udeshi表示,在各种宏观经济因素的作用下,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纺织品贸易可能也会随着体量庞大的全球贸易一道遭受影响。2019年的贸易增长预期为3.7%,2018年为3.9%,若贸易环境继续恶化则可能出现进一步衰退。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中国高速增长的带动下,亚洲在全球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已升至34%,比重与日俱增。随着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快速城市化,这一趋势有望延续,亚洲经济体将继续推动全球消费增长。
未来,聚酯纤维仍是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在全球经济中,亚洲纺织市场将在贡献和消费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今后行业将会更看重有回报的项目并进行投资。随着经济的逐步增长,全球的需求预期已经上调,但近期的经济动荡并未引起注意,参与者应谨慎地制定相关策略。
工业4.0与韩国纺织工业的应对方向
韩国化纤协会高级常务理事李昌郁谈到,随着物联网(IoT)和网络物理系统(CPS)模糊了制造业中物理系统与虚拟系统之间的界限,一场新的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4IR)即将到来,它将连接和改变企业的价值链。4IR时代,工业的重心已不再是劳动力,行业领先价值从劳动力转向了知识和技术规模。在这种环境下,企业必须通过数字化转型来打造新的价值点。
此外,机器和产品中嵌入的软件和通信系统使得产品变得智能化、高度连接和系统化。除了产品和制造工艺创新外,整个价值链,包括产品规划、研发、原型设计、供应链管理、售后服务、零售、物流和客户关系都将从成本节约、增值和集成中受益。最终,这将加速制造与服务的融合。可见,全球价值链又有了新一轮的调整。如果企业无法有效应对,这甚至可能会威胁到它们的生存。
智能材料在人造纤维工业中的应用发展趋势
台湾区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安大中表示,随着纤维机能性重点的转换,纤维机能从传统被动型—机能时尚型—环境反应型转变,即机能性纤维技术逐渐升级为可因应环境温、湿度等变化,从而产生自我动态调节功效的纤维材料机能。
预计未来几年,感应调节型纺织材料市场将有15.4%的年增长率。非电子式智能纺织材料市场以运动户外服饰占比最大,其次是交通、国防、工业、医疗等领域,区域市场主要在欧洲、亚太地区。感应调节型纺织材料主要用于满足穿着舒适、安全防护的需求,其功能主要集中在感温感湿记忆及其调节方面。2018年高附加值服饰市场规模达1937亿美元。
人造纤维:为提高生活品质提供支持
泰国人造纤维产业协会秘书长Weerachai Christwathanyu表示,人造纤维从发明之初起,就随同针织、编织技术一道发展,为人们带来了更舒适的穿着体验,提供了更好的功能,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帮助人们应对健康问题、气候变化、安全问题。
人类创造了人造纤维,其主要目的之一是显著和充分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由于人类周围环境变化很快,因此需要进一步开发出各种功能性纤维应用到各种各样的场景中。目前,泰国各大制造商都意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他们在借助最新的回收再利用技术,尽力在泰国回收利用所有的产品,从而实现人造纤维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挑战和未来的方向
CEO Fibers of Indorama Ventures Ltd. Uday Gill认为,富裕在带给我们丰富多样的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消费问题,带来了资源密集性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如果这种方式继续下去,总会有人为此买单。人类已到达食物链最高端,我们也在掠夺这个星球上其他相关方的资源,如物种数量的浮动等,这将造成前所未见的后果,我们也将无法逃脱这样的后果。
Uday Gill表示,对于可持续性挑战,我们需要的解决方案是优化使用资源,同时,人类要负起责任,改变、规范自己的行为。如化学纤维采用闭合循环生产方式,并在设计化学纤维时就考虑其再生利用、回收等问题,这方面日本有很多创新的做法,可供我们学习参考;对于资源的优化,监管、自律、基础设施等都是必须要关注的方面;还要保证再生产品的质量,要离客户的需求更近;要相信人类的行为是可以改变的,对废旧物的管理要更符合人类的行为。
欧洲人造纤维行业:可持续性挑战
欧洲人造纤维协会会长Frédéric VAN HOUTE表示,目前,在纺织/服装行业,重新使用、修补以及回收利用的做法正在兴起。但是纺织品的回收利用过程很复杂,尤其是当多种纺织品混合在一起的时候,纤维分离成为一项挑战,必须研制能够分离复杂的混合纤维纺织品的可靠的机器。
对于如何应对行业可持续性挑战,Frédéric VAN HOUTE还提到,回收材料的质量至关重要,正确的回收制度要到位,如对PET瓶子的回收;贵重的二级原材料(PET废弃瓶子、纺织品废弃物等)不应该由国外进口;REACH和废弃物的相关法规需要一致以免出现矛盾;必须创建一个逆向供应链,要从原材料、化学品、最终产品、零售商和下游用户等各个方面沿整个价值链建立伙伴关系,在全球层面上,需要有协调标准等。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减少废弃物,包括更长远的产物如海洋垃圾。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化纤原料供应商”的所有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化纤原料供应商www.cncfnet.com"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中国化纤原料供应商www.cncfnet.com)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