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发布求购| | | | |
广告升级
点击排行

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明晰

2022-11-23 来源:中国化纤原料供应商 作者:Admin

4月21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陈新伟在接受中国化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对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指导意见》为行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构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设化纤强国,为国民经济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涤纶生产线(CFP供图)

  新时期定位:国际竞争优势产业 纺织工业核心支撑 材料产业重要组成部分

  陈新伟表示,《指导意见》对化纤工业作出这样的定位,即化纤工业是纺织产业链稳定发展和持续创新的核心支撑,是国际竞争优势产业,也是新材料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定位的表述不难看出化纤在纺织产业链的核心支撑作用以及对战略新兴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

  化纤工业一直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是世界化纤第一生产和消费大国,至“十三五”末,化纤占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约85%,我国化纤产量占全球的70%以上。行业在科技创新、产品结构、绿色制造、智能化水平等方面均达到国际领先地位,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稳定性及竞争力日益增强。行业内形成了一批以恒力集团、荣盛集团、恒逸集团、盛虹集团、桐昆集团、新凤鸣集团等为代表的涤纶头部企业,以恒申集团、锦江科技等为代表的锦纶(尼龙)头部企业。他们在生产规模、产业链一体化、创新能力、绿色制造、品牌建设等方面已具备全球竞争优势。尤其是以中复神鹰、光威复材、江苏恒神、吉林碳谷等为代表的碳纤维头部企业,其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应用领域等方面不断实现新突破。

  化纤作为纺织产业最为重要的纤维原料,其持续稳定生产关系到纺织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可靠,在吸纳融入先进制造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后,化纤工业也提升为先进制造业。2021年3月3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将化纤企业纳入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范围。从应用领域来看,化纤工业已经突破传统理念,不再仅为服装、家用纺织品提供原料,在交通运输、医疗卫生、航空航天、建筑增强、环境保护、新能源等领域也已得到广泛应用。截至2020年底,在上述领域的应用已占到化纤总使用量的34%。

  新发展方向:高性能纤维应满足国家需求 数字化转型要见到明显成效 绿色制造体系需要不断完善

  《指导意见》要求,化纤工业在“十四五”时期要构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设化纤强国。在高端化发面要求,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行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高性能纤维研发制造能力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在智能化方面,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8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80%。在绿色化方面,绿色制造体系不断完善,绿色纤维占比提高到25%以上,生物基化纤和可降解纤维材料产量年均增长20%以上,废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规模进一步发展,行业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

  “产业发展高端化意味着要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提升产业链创新发展水平,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陈新伟指出。《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方面的主力军作用,深化对纤维材料领域的科学认知,构建融合多学科的知识体系,夯实理论基础,确定前瞻性纤维研究方向。在全面建成化纤强国的关键性目标体系中,我国在高性能化纤、生物基化纤以及纤维制造的核心装备等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差距和短板。为此在《指导意见》中特别提出:加强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附加值低成本关键技术与装备的工程化技术开发;突破替代石油资源的生物基原料和生物基纤维加工工艺、装备集成化技术,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等重点任务,推动我国化纤工业水平尽快向更高端迈进。

  在智能化方面,数字化转型是“十四五”期间化纤工业的必然选择之一。“十三五”时期,我国化纤工业智能化水平取得显著进展,2家化纤企业项目被工信部评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6家化纤企业项目被工信部评为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涵盖涤纶、尼龙、氨纶、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和碳纤维等行业。“十四五”期间,5G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在制造业中深入应用,为行业在智能制造领域占据国际领先提供珍贵机会窗口。化纤行业数字化转型将从点到面,进一步提高机器人应用水平、骨干企业装备数控化率和机器联网率,同时推进行业与互联网融合新业态模式发展,实现制造过程全流程数字化和生产装备智能化,完善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加强智能制造及数字化转型相关的技术标准工作等。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尼龙科技有限公司尼龙生产厂区(CFP供图)

  “绿色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陈新伟介绍说,在绿色化方面,“十三五”期间化纤工业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和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加快制造方式的绿色转型,新材料、新技术应用范围持续增加,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显著下降,行业能耗水平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31家企业、52种产品分别获评工信部绿色工厂和绿色设计产品,39家企业产品通过绿色纤维认证。生物基、可降解、循环再利用和原液着色等新型绿色低碳环保纤维品质及规模位居全球前列。“废旧聚酯高效再生及纤维制备产业化集成技术”等多项低碳环保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化纤行业也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指导意见》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作为我国纺织品服装的主要原料,化纤90%以上为合成纤维,主要以石油资源为原料。降低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循环再利用水平是化纤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需要健全完善以绿色制造技术为主导的技术体系、标准体系。另外,随着纺织品牌商对再生产品的重新定位和认识,将再生产品作为新材料和消费的新时尚已经形成。结合绿色消费趋势和产业链诉求,发展循环再利用和具有原料天然可再生、生物可降解等特性的生物基材料是有效的途径之一。

  新未来目标:实现绿色制造保护生态 开发多元化生物原料资源 提高纤维制品循环再利用水平

  《指导意见》确定了“十四五”时期化纤工业的发展目标,即到2025年,规模以上化纤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化纤产量在全球占比基本稳定。陈新伟表示,其中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的这个指标主要是考虑新发展阶段行业要贯彻供给侧结构调整的思路,强调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十三五”时期化纤工业增加值变化趋势基本与GDP保持一致,“十四五”时期也将保持这一水平。但化纤行业是周期性行业,其产品价格变化、盈利水平与原油、上游原料有紧密相关性,因此也需要综合评估行业运行发展质量。

  “十四五”期间,化纤工业发展面临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和短板,主要包括:一是高质量发展尚不充分,原料保障多元化和产业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尚需提高;二是部分原辅料、助剂及关键装备制约尚需突破,如尼龙66关键原料己二腈国产化进程缓慢、再生纤维素纤维原料进口依存度偏高、部分生物基纤维原料关键技术有待突破提升等;三是高性能纤维、生物基化纤和可降解材料的发展还有差距;四是绿色发展和循环再利用体系需要完善提高等。

  为了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行业要做好补短板补强链的三项重点任务:一是提升产业链创新发展水平,筑牢创新基础。打通理论研究、工程研发、成果转化全链条,形成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原始创新主力军作用,开展前瞻性纤维材料研究;增强国家级、省级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服务能力及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加强关键装备、关键原辅料技术攻关,推动生物基化纤原料、煤制化纤原料工艺路线研究和技术储备,增强产业链安全稳定性。

  二要推动纤维新材料高端化发展,要提升功能纤维性能和品质稳定性,拓展功能性纤维在工业、环保等领域的应用,推进生物医用纤维产业化、高端化应用,提升高性能纤维生产应用水平。进一步扩大高性能纤维在航空航天、风力和光伏发电、海洋工程、环境保护、安全防护、土工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应用。提升生物基化纤单体及原料纯度,加快稳定、高效、低能耗成套技术与装备集成实现规模化、低成本生产。

  三是推进绿色低碳转型,鼓励企业优化能源结构,扩大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应用比例;制定化纤行业碳达峰路线图,明确行业降碳实施路径;加快化纤行业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绿色园区建设,完善化纤行业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加大再生纤维素纤维行业和循环再利用化纤行业规范条件的落实力度。

  化纤行业作为纺织产业链最为重要的原料环节,既与全产业链共同承担着绿色制造、保护生态的社会责任,同时也独立承担着开发多元化生物原料资源,提高纤维制品循环再利用水平,解决石油原料比重过高问题的使命。我国化纤行业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化纤产业体系,在突破原料与技术瓶颈、推动产业与消费市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责无旁贷,化纤工业的未来可期。

企业回声

增强企业内生动力

  仪征化纤销售服务中心市场管理室市场分析经理 崔金标

  过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化纤工业在产业规模、技术进步、装备升级、应用领域等诸多方面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近几年,我国化纤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比重持续超过七成。两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更加注重行业的高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对绿色纤维、可降解纤维材料的支持力度也在明显提升。

  化纤工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通过化纤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来实现,化纤企业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满足纺织工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为目的,加快技术攻关,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早日全面建成化纤强国而努力拼搏。

  一是要继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企业的产品结构。化纤企业在做强高端产品和做大优势产品的同时,必须减少常规产品的产出,并根据市场需求的实际和未来趋势,淘汰落后产品,通过产品产能结构和产量结构的优化来持续提升化纤产品的差别化率。

  二是加大科研投入,以创新驱动来实现企业的升级发展。化纤企业要通过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和加强人才的培养,夯实行业发展基础。要结合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充分利用大数据的形成、理论算法的革新、计算能力的提升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等成果,加强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提升现有产品的质量,填补行业产品的空白,提升产品的先进性,实现我国化纤工业的转型升级。

  三是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化纤企业必须积极推动智能化改造,推进建设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将信息技术和先进测控技术应用于生产全过程,打造产销一体、管控衔接、财务业务一体化的数字化工厂,不断提升企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达到提升生产效率的目标。

  四是发展循环利用和可降解产品,提升企业的绿色制造水平。化纤企业必须加快推广应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和装备,降低能耗;必须积极发展高洁净纤维及制品制备技术,加快废旧纺织品高效高品质循环再生利用与产业化;必须通过技术攻关,开发生物可降解产品,实现高品质、低成本再生化纤的产业化。通过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坚持低能耗、循环再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以点带面推动行业绿色发展,尽早实现我国化纤工业的碳达峰碳中和。

  五是加强重点品牌培育,扩大企业品牌的影响力。企业必须注重品牌建设,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优秀品牌,推动企业品牌高端化、国际化,发挥品牌在行业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有效提升企业品牌的价值。

  六是龙头企业继续壮大,中小型企业差异化发展。化纤头部企业必须继续做大、做优,要在结构高级化、产业高端化、生产高效化等方面继续引领行业的发展。中小型化纤企业必须注重差别化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专注和致力于细分领域,提升差别化产品的附加值,逐步形成我国化纤工业由龙头企业带头和“小而强”的差异化企业互补的合理布局。

五项重点工程

  《指导意见》提出五项重点工程,分别为:

  一是纤维高效柔性制备和品质提升

  ●纤维高效柔性制备技术装备提升

  ●差别化功能性品种 开发新型功能性聚酯及相变储能等功能性纤维品种。

  ●关键材料辅料助剂 研发功能纤维用关键材料、辅料以及阻燃剂等添加剂。

  二是高性能纤维关键技术突破和高效低成本生产

  ●高性能碳纤维 攻克48K以上大丝束、T1100级碳纤维制备技术,研发自动铺放成型等复合材料工艺技术装备,开发碳纤维复合材料修补及再利用技术。

  ●芳纶 研发对位芳纶原料高效溶解等关键技术、大容量连续聚合等设备制造技术。攻克间位芳纶纤维溶剂体系等关键技术,开发高强、高伸长间位芳纶产业化技术。

  ●其他高性能纤维 提升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纤维、聚苯硫醚纤维、聚酰亚胺纤维等生产技术水平。突破芳香族聚酯纤维等单体合成与提纯、高速稳定纺丝等关键技术。

  ●高性能纤维创新平台 推进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创新平台建设,围绕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和工程化问题,形成从基础化工原材料到产品应用的全产业链。

  三是生物基化学纤维和可降解纤维材料技术攻关与产业化

  ●生物基化学纤维原料 突破莱赛尔纤维专用浆粕、溶剂、交联剂以及纤维级1,3-丙二醇等生物基单体和原料高效制备技术。

  ●生物基化学纤维 提升莱赛尔纤维等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离子液体溶剂法(ILS法)、低温尿素法等纤维素纤维绿色制造技术。

  ●可降解纤维材料 攻克己二酸丁二醇酯和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共聚物(PBAT)等制备技术。有序开展聚3-羟基烷酸酯(PHA)等材料产业化推广应用。

  四是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与系统化解决方案

  ●构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提升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水平

  ●提高智能化服务水平

  五是绿色制造和循环利用

  ●清洁生产技术与装备 推广聚酯装置余热利用技术等。推进生产技术密闭化、连续化、自动化,有机溶剂减量化。推广使用低(无)VOCs含量原辅材料,提升污染治理水平。

  ●循环利用技术 开展废旧纺织品成分识别及分离研究,提升丙纶、高性能纤维回收利用关键技术,突破涤纶、尼龙化学法再生技术。推进瓶片直纺再生涤纶长丝高品质规模化生产。

  ●建设绿色制造体系 培育一批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绿色工厂标杆企业和绿色供应链企业。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隐私声明|版权与著作权|法律声明|广告服务

中国化纤原料供应商网 - 专注化纤原料行业综合门户平台

Copyright©2022-2024 中国化纤原料供应商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备案号:  苏ICP备20012528号-3

联系我们

联系人:杨先生   

合作/采购:138-0616-3359